小刚是安徽内一所高职院校的大三学生,看着最帅、阳光,青春逼人。
他成绩优秀,兴趣广泛,既是班干部,又是学生社团的负责人,集老师的“溺爱”与同学的信赖于一身。
不过,他的QQ面具却换成了另外一副面孔——自信不足,焦虑重重……他的“网名”与“个性签名”也看不到一丝的阳光,几乎阴霾遮天。有的矛盾的是,他的QQ空间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日志里挂满了励志的文章。
在小刚身上,快乐与焦虑相互共存,轮番交替亮相,不过夜深人静时,生活的隐痛时常会从心头泛起,情绪也跟着低落起来。
“高考考试失败了,以后的路不想继续失败,假如不再提起的话,或许会暂时忘记,但心里还是会暗示自己。”小刚叹息,“大家的路为何这样狭窄?”
在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里,小刚参加了第顶岗实习。实习给他带来了收成,也带来了一丝失落。“在厂里,大家的基本薪资应该是每月800元,而本科生是1000元,第二年他们就能转职,而大家继续一线操作。”小刚沮丧地说,“当年高考考试,大家比本科生只不过少了几分,结果大家花了不少时间,仍然没办法弥补,或许还要继续去还这个债吧。”
高考考试失败、学历之痛和就业重压成为压在高职生身上的“三座大山”,这导致了高职生群体特殊的心理情况。专家觉得,高职学生的心理疾病具备明显的阶段性:大一,被高考考试失败的阴影所纠缠,学习缺少动力,生活没目的,不可以适应新环境;大二,对专业产生失望情绪,情感、恋爱问题也接踵而来;大三,面临就业、升学重压,学生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
其中,有的学生的心理疾病由于处置不当,后演变成精神上的疾病。
高职生从入校开始就“负重上阵”
安徽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曾对2007~2009年3届新生心理调查结果进行了大全剖析,结果发现:“有心理疾病,需要继续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或心理治疗的状况”的种类占总问卷比率,3年来分别为:15.56%、16.22%、19.75%;“疑似心理疾病,过一段时间再联系”的种类占总问卷比率,分别为:22.87%、19.99%、17.80%;“基本没问题”的种类占总问卷比率,分别为:63.57%、63.79%、62.44%。
3年来,该校新生中,有或者疑似心理疾病的同学所占比率逐年增长,平均达到20%。这也说明,不少高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带伤上阵”。
负责这次调查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20%已经是一个守旧数字了,据大家所学会的状况,不少高职学校的调查结果已经突破了这个数字。”
这项调查结果还显示:“觉得我们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的种类占总问卷比率,3年来分别为:11.05%、9.52%、7.48%;“常常失眠”的种类占总问卷比率,分别为:12.09%、10.15%、10.44%;“想轻生”的种类占总问卷比率,分别为:2.89%、2.33%、2.08%;“对任何事都没兴趣”的种类占总问卷比率,分别为:8.87%、4.53%、7.40%。
“他们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这个阶段的所有大学生,少部分为高职学生所特有。”一位在高职院校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老师说。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陈国玖觉得,产生心理疾病是什么原因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就是“少数学生缺少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客观的自我评价,遇见社会现实和自己理想不同或相悖时,缺少正确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于是,郁闷、焦虑,行为表现极端”。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傅俊老师表示,面对心理困惑,需要达成突围、重塑自信,但高职生不像普通院校的本科生那样,可以相对容易地“重新找回自己”。
大专学历成了心头之痛
“对于那些学校不理想的本科生来讲,至少能选择考研来达成生活的转变,而大家呢?只能选择自学考试。”一名高职生有的无奈地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合肥的几所高职院校时获悉,不少同学选择了自学考试作为生活的突围方法,期望可以减轻他们的“学历之痛”。
“平常在学校里,大伙在一块没感到什么不一样,可是高中同学聚会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特别失落,听着那些普通高校的同学侃侃而谈,心里不是滋味。”小丽是一名大三的高职学生,她用两年时间考完了全部自学考试课程,目前又在筹备会计师从业资格证考试。以至于两年了,小丽连班上同学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但她又说:“我感觉这也是在费时。”
“我的自学考试还有4门课就全部通过了,但我发现自学考试和全日制还是有非常大差距,不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第一学历。”小刚无奈地说,“所以,失败注定一辈子刻上一个烙印,大家已经努力了,但还是非常难得到认同。”
“大家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大三就要实习了,没充裕的时间去调整自己,所以重压、困惑一直在堆积着。”小刚说。
“进校的时候,他们和其他孩子差距并不大,为何在校期间会产生这类问题呢?或许外面环境和大家目前的教育模式出现了问题。”一位高职院校的老师毫不隐晦地说,“不少学校甚至父母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这类都增加了学生的茫然感、失落感,所以他们亟待有人去引导。”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以仅靠学校
“进入秋天,人的情绪容易波动,大家根本忙不过来,全校那样多同学,要想达成动态跟踪,更是难上加难。”一位心理指导师表示,“心理交流绝不是几分钟的事情,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记者获悉,不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也相当有限,有的老师不由自主地对那些“211”院校里的同行投去了艳羡的目光:“他们的咨询室买一面专业的镜子都能花去上万元,而且功能分区相对齐全,访谈室、问谈室都有……”
“不可以仅仅指望两三名心理指导师和一间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天也拖不能。”在傅俊看来,所有辅导员都要肩负起心理辅导的任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目的是助人自助,要让同学们成为心理的真的主人。
“有紧急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着学习与日常的问题,它们并不构成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此,陈国玖觉得,提供“进步咨询”应当是老师分内的职责。“有些学生事实上没什么心理疾病,只是想找老师倾诉烦恼,大家的辅导员、班主任并无需多么专业,可以认真倾听就能了。”
据悉,为了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心语协会”,并在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指导师把各班级的心理学喜好者集中起来,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准时知道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同时拓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多方一同的努力!”据傅俊介绍,该校打造了学院教育、家庭教育、学生自我教育三位一体式的学生危机干涉预警机制。“辅导员发现学生的问题后,依据问题的性质和内容,在加大教育指导的同时,准时与父母、学院联系。”
记者在采访中,有老师呼吁,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期望父母可以多配合一些。“老师公告学生父母,间接告知孩子可能有心理疾病,建议需要治疗时,有些父母不可以认可,或者觉得责任在于学校,索性不闻不问。”
记者获悉,为了担忧孩子被退学,有的父母甚至隐瞒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史。而这种做法的后果总是是可怕的,“孩子的问题容易被忽视,在新环境中可能被激化;贻误了佳的干涉、治疗机会,这类责任哪个也担不起。”一位老师不无痛心地说。
“说到底,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一个外力,怎么样改造我们的内心世界,走出心理困惑,重塑自信,只可以靠自己。”今年大二的小娜,很自信地道源于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