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包含识记、保存、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学生的学习,需要依赖记忆积累常识和经验,然后在已有些常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思维,而想象和思维的结果又作为记忆的内容维持在头脑中,成为新的想象和思维的基础,从而促进智商和整个心理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进步。离开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便不复存在,人根本没办法适应社会生活,中学生的学习也势必因此而终止。可见,记忆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要紧地位。中学生要学会所学常识是不能离开记忆的。而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人类历史长河十分漫长,内容十分丰富。学历史就是知道人类历史进步的过程和重大事件。因为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已经过去,没办法重演,不可以借用实验加以再现,也不可以直接察看,只能间接知道认识。学生要学习和认识过去的历史事实,需要通过记载历史的各种材料,重构历史的表象,使认识的客体有所定位。因此,学好历史不能离开记忆。
因为初中开设的科目增多,这就增加了记忆常识的困难程度,特别在文科上表现明显。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减轻负担的状况下,怎么样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记住所学内容就成为一大难题。
为突破这一难题,我在历史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第一,常常拓展看哪个记得又快又好活动。具体的步骤为:①课前依据本周教学内容的重点选好记忆的内容和分量,确定好学生记忆的时间(一般为4-8分钟)。比如:《马关条款》的内容和影响8分钟。②上课时根据事先拟好的题目和确定的时间逐一安排学生记忆,每记完一个内容立即抽学生起来问答(一般抽3-4名)。③对学生回答的状况进行小结:好的给予表彰,差的鼓励他们下次努力。对学生回答得不确切的地方立即加以纠正,使其改正。如此,一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忆规定的内容,降低学生的盲目记忆;二是借助学生好胜的心理,促进他们在记时集中精力,这能增强记忆的成效;三是可活跃课堂氛围。
第二,依据记忆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办法。
、记历史年代,一般使用机械性记忆(依赖事物的外部联系简单重复的记忆)。不少学生觉得既枯燥又容易混淆,一提起就头痛。然而年代又是一条要紧的历史线索,记熟了,就能将零散的历史常识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因为大事纪年不少,我便尝试着探寻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容易记忆。比如:辛亥革命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准时间:
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保路运动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护国运动开始
1917年: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
1921年:中共成立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午: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这类时间依次相差两午,发现这一规律后记起来就比较容易。
又如,学生对哪位皇帝册封西藏的哪位宗教首领的出错率非常高,我给它总结为:达赖班禅的册封,顺(治帝)达(赖)康(熙)班(禅)是不同。记住这两句诗也就记住这一内容了,就不会出错了。
2、趣味记忆法。趣味是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质。它符合中学生的兴趣喜好,深受青睐,用这种办法记忆速度快、成效好。所以,我在教学中时常使用。譬如大家在学习远古人类利氏族聚落时,就鼓励学生依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我们的察看所得,进行推理剖析、大胆想象、绘制远古人类生活情景和半坡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情景的想象画。通过这种形式把文字变为图片,提升了常识的层次,培养学生革新意识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又增强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如此的记忆办法能帮助学生科学用脑,学会记忆规律,提升大脑的记忆功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3、学生的自记。它是自得、回味、领会、消化常识的过程,但更不是放纵自流,撤手不管,要当令点拨,适合引申,有放有收。设疑、求疑、解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由矛盾始,到矛盾终,把矛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课堂教学始末,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核心在于一个疑字。有张有弛,波涛迭起,依据常识的内在联系,组成问题的阶梯,创设一个个矛盾,激起一个个浪花,达成一个个求知欲望的满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要乘势,解惑要当令,才能一以当十,连锁反应,训练和促进学生的思维。
最后,人的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除受记忆办法、个人特征的影响外,还随时间的推移而渐渐遗忘。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常识进行按期的复习,以巩固学过的常识,这就是记忆中的维持。维持是常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贮存和巩固的过程。维持是记忆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核心部分,它是联结识记与再认,回忆的中间环节,它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把识记的东西较长时期地留在脑中,不止是巩固常识所需要,也是达成再认与回忆的保证。所以,学习中进行复习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这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