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1、混淆古今异义
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物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同意。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同意。
剖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缘由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用教程注解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用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用复习提纲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第一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此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不是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不是相符等。
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2、词类活用剖析错误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剖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通常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总是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用复习提纲熟知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点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表示主语觉得宾语具备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况,可译为觉得以为;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备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况。
2、翻译语句的首要条件是了解文章大意,而大家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办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我们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3、误译文言虚词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剖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略导致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应该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概要》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使用方法,依据句意,准确翻译。
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4、漏译省略成分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不过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不过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剖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需要。另外,有的通过直译没办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合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汇。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去粗心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就是,没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不过就词译词,不可以非常不错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问题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的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可以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需要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合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不是通顺,看看有没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5、语言不合规范
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由于(他)是有功的老臣而取消。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很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由于(他)是有功的老臣而取消。
剖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目前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汇没译出。依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同,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办法,将单音节词汇双音化,有效防止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防止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使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汇。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6、不辨感情色彩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本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本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剖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喜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汇的感情色彩,缘由在于遭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断定。譬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它讲解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防止如此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我们的初始判断是不是正确。譬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假如可以看出夹击的重点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7、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需要,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由于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借助,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由于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剖析与对策:终身不需要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依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需要这个不需要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缘由,是没学会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去这种靠语意的剖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不少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应该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点;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
贼攻3日不能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能入城,后来,由于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能入城,借助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剖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着的介词,应译为借助。考生误觉得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由于,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需要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依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不是强加了关联词,也需要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不是合理。
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8、不懂文言修辞
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大家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便点燃了自己,也没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大家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类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剖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依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译出比喻意义。解答此类考试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常识,留神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可以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可以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适合翻译。
考生假如可以看出夹击的重点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9、不懂古时候文化知识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做什么的?
剖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假如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忽然见樊哙闯进去,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筹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讲解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考试复习中,考生要注意此类古时候文化知识,在教程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时候官职(拜,用肯定的礼仪授与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高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区域。关东,古时候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风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普通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去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知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我们的翻译是不是合乎古时候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适不适合语境,是不是合乎情理。
高考考试语文易错要点10、误译原句语气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哪个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假如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去我没哪个能行。
正译:假如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去我还能有哪个呢?
剖析与对策:译文处置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哪个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置为呢?。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由于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看重。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非常大的差别,一般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大家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重点: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置为疑问语气;二是依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注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与表达目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