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语文命题的理性走向 2016年高考考试语文江苏卷述评 ■ 江苏苏州中学 程振理
今年高考考试语文江苏卷总体平稳,彰显人文,可谓感性中不乏理性,沉稳中不乏灵动,真的体现了江苏卷的年代气、现实感、生活性、文化味等特征,突出了高考考试语文对学生语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 1、命题选材贴近现实生活 江苏卷语用题或涉及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第1题),或涉及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静演出(第5题),或涉及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第4题);文言文涉及依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历程,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有关特征;诗歌题涉及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现代文涉及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期望有更多自由,其次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等,无疑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语用素材。 语文考试试题取材于现实生活,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导向。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为考而教、不少学生为考而学的不好的风气滋生漫延,致使不少师生学教语文应试化、模式化、机械化,明显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根本之道。语文者,语言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素养与能力皆来源于生活,因而语文命题与考查皆关乎生活情理,这才是语文教考一体化而非两张皮的归真返本之途。 2、题型设计聚焦语用能力 无论是古诗文和现代文的主观题,还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客观题,江苏卷在题型设计上都旗帜鲜明地聚焦语用能力。比如第2题下列熟语中没用借代手法的,第3题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第4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适合的,第8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第10题如此选材有哪些表达成效,第17题请简要剖析本文的论述层次,均是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考查。 聚焦语用的题型设计,是对近年来语文教什么和语文学什么激烈讨论的最好回答。推行新课改以来,教学一线出现了不少伪语文杂语文现象,伴随讨论与争辩的深入,愈加多的语文人渐渐达成了共识,即语文应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工具性学科。因而高考考试语文命题聚焦语用能力考查,乃是引领教学一线回归语文正途之举。 3、考查立意指向语文素养 江苏卷向来重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立意考查。比如今年的题型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张岱《家传》这种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也考查了学生对辛弃疾《八声甘州》这种宋词的鉴赏与评价,既考查了对沈从文《会明》这种小说的领悟与探究,还考查了对郭英德《成人不自在》这种论述文本的思辨与剖析,即使在语用考查模块,也设计了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如此的题型。 这类题型形式多样,考试知识点各异,但好似一张密集织就的知能互联网,涉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很多方面,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方位考查。学生想要冲关赢分,需要调动起十几年饱读诗书的广博积累、历练社会的切身体验、剖析问题的系统思维、概括思辨的语用表达等等,真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日积月累见出真功。 4、作文题旨引领个性革新 作文是高考考试语文的半壁江山,每年也最遭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6年江苏卷作文是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其他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其他人无话可说处我或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革新意识的闪现。需要考生依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 这道作文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极具年代感。命题材料本身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与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具备内在的辩证性,其他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与其他人无话可说处我或许有话要说更给人以深刻的思辨性,而个性的彰显与革新意识的闪现,则进一步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积极地规划生活,体现了江苏卷鼓励革新、彰显个性的年代特征。 总之,江苏卷作文题延续了近年来一贯的命题风格,选材贴近生活,学生易于上手,考虑空间广阔,利于展示才华,充分彰显了江苏卷开放、包容、思辨、进取的命题宗旨。 [注:本文系《语文报》特约稿,发表于《语文报高考考试版》2016年6月问试2016高考考试语文名家解析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