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教育司,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经党中央、国务院赞同,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高考考试是国内社会日常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学生和家庭切身利益。2020年高考考试面临特殊形势,是在决胜全方位建成小康社会、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方位胜利大背景下的一次高考考试,是在确保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总体部署下的一次高考考试,也是考试招生规范改革进入深化攻坚期的一次高考考试。各地各高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年高考考试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涉考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切实保证高考考试公平公正,确保2020年高考考试组织工作平稳有序。现就有关工作公告如下。
1、切实做好考试组织疫情防控工作
现在全国当地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国内疫情输入重压持续加强。确保广大考生和涉考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责任重大,不可有丝毫麻痹和懈怠。各省级招委会要协调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做好高考考试防疫工作,认真研判7月初疫情状况,拟定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及考试知识点考场、命题场合、制卷场合、评卷场合的防疫手段。要做好对考生和员工健康监测、登记和新冠排查工作。要对考试招生场合逐一进行消毒,保证环境卫生和好通风。考试知识点应配备充足防疫物资,设置拥有防护隔离手段的特殊通道、专用隔离考场和备用考场。要对考务职员拓展新冠疫情防疫和考试安全培训,确保各项手段落实到位。
2、从严从实做好考试组织管理工作
各地各高校要合理安排有关考试时间,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海南的普高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时间由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艺术类专业现场校考按相关需求安排在高考考试后举行;“强基计划”有关工作时间节点较原定时间顺延一个月;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高校组织的考试由有关高校按各地疫情防控需要安排;高职分类考试、体育类专业考试等省级统一组织的考试由各省级招委会依据当地疫情防控需要确定。高考考试体检工作由各省级招委会协调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稳妥有序安排。各地要加大考试组织管理,严格实行命题、制卷、试题保管、分发、施考、阅卷等各环节的管理规定,确保考试试题试题绝对保密,确保考试组织万无一失。要严格实行考务管理规定,加大考场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对考试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块、查处一块,绝不姑息。要健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预案,针对高考考试期间部分区域可能发生的疫情传播与高温、台风、雷电、洪水等自然灾害,组织拓展应对演练。
3、严格实行高校招生工作规定
各地各高校要严格实行国家招生政策规定,严肃招生工作纪律,认真落实高校招生“30个不能”“八项基本需要”等规定需要。严格实行国家、省、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规范,自觉同意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要加强招生执法监察力度,严肃查处招生录取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置。
4、精心做好高三教学安排
各地在做好防疫手段的首要条件下,可根据省域同步原则,安排高中三年级毕业班学生先返校。要依据高考考试时间,指导高中学校相应地优化调整高三教学计划和复习备考安排,有序安排好高考考试前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要对延期开学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状况进行摸底和诊断,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大教学衔接。要对农村和贫困区域学生逐一排摸,对存在学业困难的,返校后要进行专门的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跟上教学进程。要拓展有针对性的卫生防疫教育和心理辅导,缓解考生焦虑情绪。
5、强化招生考试宣传服务
各地要加大招考宣传,准时通知高考考试各项工作时间安排和有关需要,并做好提醒工作。要组织拓展形式多样的考试防疫教育,向考生解说考试知识点防疫手段、安检程序、个人防护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确保考生充分知道、学会考试及有关防疫需要。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拓展互联网招生咨询及志愿填报指导活动,为考生提供政策解析和咨询指导。要当令拓展招生预警或案例宣传,提醒考生通过合法途径知道招生政策,防止上当被骗。要会同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加大对互联网谣言、不实信息等有害信息的处置,并准时回话社会、考生的关切。
6、加大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各省级招委会要强化政治担当,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在省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抓好当地区疫情防控和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要将2020年本省高考考试的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及具体推行策略,报省级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推行。要明确工作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狠抓重点环节。要协调卫生健康、公安、工信、保密等有关部门联合拓展考试知识点卫生防疫和考试安全联合督导检查,对工作薄弱区域要整改,确保高考考试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湖北、北京可依据疫情防控状况,研究提出当地区高考考试时间安排的建议,商教育部赞同后准时向社会发布。
教育部
2020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