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中考语文还是高考考试语文,作文都是受人关注的,同时也是试题中分值的一个项目。智学网整理了2021年高考考试作文素材三篇供大伙鉴赏。
2021年高考考试作文素材800字
信念如磐,初心如故
段莉萍现任云南楚雄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自参加工作以来,在27年与法律相伴的日子里,段莉萍一路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成长为副庭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等荣誉。她坚持用真情办案,用微笑迎接当事人,用爱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用耐心解决矛盾纠纷,用诚心服务群众,用公心取得信赖,让法律更贴近民心。前不久,段莉萍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评为“最好看的公务员”。
“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擅长用行动做出的表率”,这是同事们对段莉萍的评价。三个“最”字,表达了同事们对她的赞誉和认同。一名基层法官,之所以能被评选为“最好看的公务员”,就是她、真心为民。
段莉萍常说,“法院的判决要叫人信服,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真心和耐心、时间和精力”。工作中,她坚持用情解说、用理劝导、用心感受,在解决矛盾、案结事了上下功夫。说到容易,做到不容易。为此,她总结出了一套“三一三心”法则,即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腔热情和热心、耐心、细心。这是对待群众的基本态度,也彰显了司法为民的办案温度。
一直,才能更好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责。段莉萍觉得:“人的事业要有一种东西支撑,那就是信念。”自工作以来,她一直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要作为工作目的,不怕山区工作生活环境苦、敢于啃下硬骨头、勇于挑起重担子,坚守着一名基层法官对法治的信仰。由于信念如磐、初心如故,事业才能长久,生活才有价值。
段莉萍让法律的光辉温暖群众的内心,也是公务员队伍中恪尽职守、担当作为的典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福建运输事业进步中心梁志埠,告别新婚老婆,提前结束假期,连夜返回工作职位,奋战在交通检疫第一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山西大同财政局吴苏俊“背着爸爸去扶贫”;河北赤城扶贫办冯强3年走遍全县440个行政村……一大量人民公仆敢担当、善作为,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扛重活、打硬仗,为群众着想,遭到群众赞誉。他们是“最好看的公务员”,也是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势必勉励更多公务员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叫人民认可,在新年代再革新绩、再立新功。
2021年高考考试作文素材800字
书写钢轨上的最好看的风采
于本蕃,现任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他是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之初第一批工务派遣职员,带领线路工在被叫做“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区域承担保养维护任务。自2006年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通运营以来,于本蕃就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区域保养维护线路,十几年如1日,一丝不苟呵护着这里的每一寸钢轨。前不久,他被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授与2020年“最好看的铁路人”称号。
在世界上海拔、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大夫”,是什么感受?于本蕃用脚步写就答案。天天徒步巡检时间超越8小时;每走50米,就要单膝跪在钢轨上,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每行走100多米,就下意识地用脚踩踩路基,确保线路状况稳定……看上去重复的动作,他一坚持就是5000多个日夜。
与钢轨朝夕相伴、与冻土日夜抗争,怎能没困难?海拔4000多米,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环境恶劣不言而喻。于本蕃说,“我体力好,多干点是应该的。”其实,哪有用不完的体力,又何来钢铁之躯?靠的不过是默默坚守和辛勤付出。
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与于本蕃一样,“最好看的铁路人”身上散发出奋斗的光芒;矢志不渝、心系群众,“最好看的铁路人”的奋斗故事见证着为民之心。“我是党员我先上!”在新冠疫情防控“武汉守卫战”中,武汉站33名党团员骨干组成“头雁”党团员突击队,确保援助物资不耽误一秒钟、24小时不间断抢运;从零开始打造图形化软件开发平台,代码量超越100万行,集成600余个标准化功能块,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机车汽车研究所研究员张波带领团队为复兴号装上“中国心”;20多年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邢云堂,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等于绕赤道100多圈……重点时刻,铁路人毫不退缩,与生命赛跑;年复一年,铁路人爱岗尽责,书写不任何事迹。
从雪域高原到沃野平原,从穿梭在四川大凉山里的“小慢车”到奔驰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高铁列车,纵横交错的铁路交乎经济社会的畅通运行。坚守在车站和车厢,奔波在铁路边、轨道旁,从零起步探索到零误差检修……铁路人辛勤护送旅客平安出行、保障货物顺利运达,用革新推进现代化铁路建设飞驰向前,也以奉献为群众铺就致富的期望的道路。以“最好看的铁路人”为榜样,为民服务永不停歇,革新安全互促互进,就肯定能在建设现代化铁路强国的道路上,续写新的奋斗故事。
2021年高考考试作文素材800字
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每项工作都连着千家万户,当努力带来改变,会收成别样的满足。
见到利措时,她正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包虫病病房里来回穿梭。西宁非常冷,利措却鼻尖冒汗,一刻不能闲。
利措不是大夫,更不是护士,她有一个特殊身份——驻院干部。
长期以来,高原上的牧民逐水草而居,卫生条件又跟不上,包虫病一度在青海非常时尚,给病人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去年8月,为让更多包虫病病人同意救治,一场守护牧民健康的行动在雪域高原展开。
得知需要干部驻院负责协调,在达日县妇幼保健站工作的利措第一时间报了名。长年生活在牧区,她了解不少牧民住院治疗还有的不便。帮忙翻译藏语、办理医疗保险手续、安抚病人情绪……这类成了她的平时工作。
“虽然有时非常累,但看着老乡们一个个治愈出院,就感觉非常值。”利措向我展示她和病人们的合照,很难掩饰的收获感写在脸上。她说,很多病人出院后节日还会发来祝福短信,那种被需要的幸福感就会充盈心间。
在基层采访,像利措如此的干部,我还遇见过不少。一次在祁连县,遇见农技员马金云,他1988年大学毕业后,就从西宁来到这里,一待就是30多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草原上,他改良牦牛品种、改进养殖技术……其间,有过多次调动回城的机会,他都舍弃了,只不过由于牧民们需要他。
他说,每每看到乡亲们热情洋溢的笑脸,那种收获感不可替代,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远比他给予这片土地的要多得多。
对很多基层干部来讲,他们的工作可能平凡、琐碎,有些还非常艰苦,但每项工作都连着千家万户。当我们的努力可以带来改变,给乡亲们送去更多美好,干部们也会收成别样的满足。
什么是幸福?每一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同。这类干部的历程告诉我,用情付出,用心投入,被群众需要,在满足群众需要中收成支持与信赖,同样是一种深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