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高考考试中,文综全国卷都出现了历史地图题。因为对历史地图的忽略,历史地图剖析能力薄弱,很多考生在历史地图题方面失分率较高。下面议谈怎么样在复习中把握历史地图。
1、图文结合,学会历史入门知识。历史地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与文字材料相辅相成,是历史教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要紧办法。所以,在历史复习中,大家需要图文结合,学会历史入门知识,这是提升历史地图剖析能力的第一步。譬如复习隋朝建设时,可以结合地图,学会隋运河的入门知识: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邗沟,)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
2、史地结合,加深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历史地图主要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的特定空间和进程,反映的地理常识相对贫乏。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大家需要史地结合,适合运用地理常识加深对常识的理解。如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示意中,有同学提出如此的问题“为何造船中心洪洲(今南昌),会孤悬中国大陆?其实,只须结合地理常识知道洪洲处于长江的支流赣江沿岸,并标出其地方,问题就迎刃而解。
3、结合背景,剖析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状况下的历史事件。在近年的高考考试试题中,历史地图题愈加注意对考生剖析和运用历史地图结合力的考查。如1999年高考考试第43题,大家应该在学会历史地图所反映的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背景,进行剖析,这是提升历史地图剖析能力的重点。要剖析经济形势图,就要从以海里原因区位原因等方面剖析。如依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剖析民间初年,民族工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区域?这就要从以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交通、资源等方面去剖析。
4、关注隐性内容,全方位学会历史常识。隐性常识是指在历史地图中出现而教程文字中却没出现的历史要点。这类要点又是高考考试易出现而被考生忽略的常识死角。如2003年高考考试上海卷第8题关于1783年美国疆城问题。以香港问题为例,依据大家可以挖掘以下常识:香港问题的起源—1842年的《南京条款》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非香港;1860年的“北京条款”: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以“租界地”的形式占领了新界,同时也能回答学生提出的如此的问题:为何中英谈判的结果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而不是1996年或1998年?缘由是租界地最长租期为99年。(作者系武都区安化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