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复习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历来备受看重,大伙都能注意把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技巧和学习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探求其内在规律。有些同学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但效果甚微,其缘由非常可能是陷入了有悖于这种规律的误区。 1、诵读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和常识 传统的国文教学十分讲究熟读成诵,而今天教师的常用解说剖析取代了琅琅书声,学生在作业时,也只知笔练,不闻诵读。其实,诵读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反复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词汇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储备,化为我们的血肉。这种语言材料和常识的积累,正是语文功底的基石。不读、少读,一定很难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缺少个中的意境情趣,甚至连词句的语意都把握不住。 现在,因为高考考试不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忽略教程的复习,甚至把复读重温学过的课文视为无效劳动的状况紧急存在。适度的扩展阅读、加大训练是必要的,但对教程中的课文弃之不考虑,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事实上,高考考试题中的答案基本上是课文中语言材料的直接迁移。
2003年上海春天高考考试中,有一个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原句是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需要讲解句中乃尔一词。其实,这个词在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早已学过。原句是府吏再拜过,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这里的乃尔作如此解。全句的意思是(自杀的)主意就如此打定了。考试试题中的乃尔,正是讲解为如此,这样。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考试题中,需要讲解旬日和已而两个词的意思。大家在课文中学过的相应的词,分别出目前《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和《促织》中的旬余,杖至百等句子中。旬日作十天解。已而作不久解。这类示例,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考试试题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高中三年级阶段踏踏实实全方位复读学过的课文是十分必要的。 以复习课文为基点,适合地拓展和延伸,熟知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是必不可少的。但盲目多练不免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应该把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理性常识的梳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梳理。 2、注意总结比照常用词 在词法上,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敬副词、兼词、时间词和各种词类活用的种类,包含使动、意动、为动等使用方法作一些总结梳理,并且从中领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对常用实词、虚词的多义性及兼类现象也应特别关注。
2003年上海高考考试卷中,需要写出文中两个绝字的意思。前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中的绝作不见解,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同义;而后句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不无绝也中的绝是横渡之意,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同解。这个困难程度不高的词,答卷正确率却不高,假如平常复习时能注意对这类常用词总结比照的话,是容易应付的。 文言词一般以单音词为主体,但也不可以不加大对一些双音词的梳理。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去年上海高考考试题中,需要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困难程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知道,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置,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3、句式的把握与梳理同样要紧 在句法上,句式的把握和梳理同样要紧。在容易见到句式中,仍有不少同学对宾语前置句式和定语后置句式感到很难把握,这固然与不重视涵咏、缺少语感有关,但与理不清这类句式的语法结构的规律也不无关系,可见对有关例句的总结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对一些习惯句式的把握和梳理也须引起足够看重。诸如无乃乎?、其之谓也、何为?等结构较固定的句式务必很熟知。今年上海高考考试中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一句的翻译,使很多考生失分。其缘由是对奈何?的句式毫无感觉,只能妄加揣测,胡乱作答了。
有关阅读:
高考考试语文试题各重点题型答卷方法
高考考试语文复习:语文复习勿忘关注时事
囊括了中学课本中全部文言语法的两千字文言文
牛人想办法:迅速提升语文成绩的33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