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考信息网 > 高考资讯 > 最新资讯

2010高考考试语文辅导:古诗鉴赏应试秘诀

来源:www.yryqq.com 2025-04-17

最新资讯

  学会应试秘诀 古诗鉴赏不难  就文学作品而言,鉴赏是一种高境界的阅读;古诗鉴赏更是需要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文化积淀。譬如屈原说自己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第一,没肯定的常识积累,你根本就不了解它说的是什么;再者,即便大致知道了它的字面含义,也未必了解作者做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吹嘘我们的八字。再譬如,过去作为高考考试古诗鉴赏题目出现的杜甫的《江村》,有一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假如只不过看到本诗的口语化的语言特征,真的不可以算是 古诗鉴赏。它确实非常口语,几乎不需要翻译:自己那或许根本目不识丁老伴儿在一张纸上仔细、专注的画着什么哈,原来是为我绘制棋盘;年幼的儿子仿佛是在用什么东西敲打一根针哦,他是想为我(或许是为他一个人)做个鱼钩!可真的的鉴赏是要弄了解老杜在这里写这玩意儿做什么。是表现一种闲适的生活?还不到位是一种窘迫的闲适,而窘迫中的闲适则暗示了这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窘迫!我以为这是赏析,可问题在于,高考考试考场上会有如此的 闲适,让大家非常奢侈的糟蹋时间与思绪吗?了解了这一点,应试古诗鉴赏就解决了一半的问题:真的的古诗鉴赏非常可怕,考试时的古诗鉴赏不是真的的鉴赏,所以,考试时的古诗鉴赏不可怕!不少事情,包含语文考试,妨碍大家获得成功的不是问题本身的困难,而是大家因信心缺失而产生的惧怕,惧怕是什么原因又是大家对问题的本质及其表象缺少必要的、规律性的认识。好了!大家来解决另一半问题!  既然不考真的的鉴赏,高考考试古诗考什么?考试说明非常明确地给出了答案:词句的理解,中心的概括,看法的剖析,内容、态度的评价,形象、意境、语言、方法的鉴赏。这可以看作是问题的本质,那其表象又是什么样的呢?大家罗列几个例子。  例1、  07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哪些用途?(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的茂盛;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成效。(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与作者的欣喜之情。  考查点,词、句的浅层次理解。(1)题只须知道叠词运用的一般知识,就能写出;后的标答;知道了季节,明确了叠词的修饰对象,就能写出 ;前的答案。(2)表面非常唬人,什么表现啊,情景啊,其实只须明确一个修辞比拟,了解放可以理解成使什么解脱约束,而这个什么又有不被约束的欲望,然后,把这意思放到句子当中去翻译就基本完成任务了。  例2、  09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诗人为何厌听棹歌声?  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考查点,语句的浅层次理解。从整首诗来看,景色凄冷空旷,已经暗示情感倾向,离家的交代更是使大家了解船对家来讲是渐行渐远,因而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家情切的情感就通过厌听棹歌声明确地表现出来了棹歌一块,船又前行,离家更远,乡情更烈。如此的理解稍加组织,也就成了答案。  不少人挺害怕那种一词冠全篇的题目,其实只须你仔细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来个顺情说话,就能达到其需要。  例3、  08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季网住,即留住春季。这个想象、比喻很生动、新奇。  这个答案正像大家前面所说的,简单至极。且不论出题人把网看成比喻是不是准确,只看他对这个词的理解需要就非常简单。其实,这个网真可以看成是这首诗的眼,它表现了作者领会政治上失意的寂寞和感受感叹世态后的一种渴望:试图像雨丝织就的网期望留住春季一样,自己可以唤回那过去的美好时光。这渴望又引带出更深的绝望:丝丝的雨网根本不可以网住春季逝去的身影反使落花狼藉,他同样也不可以唤回我们的美好时光,反倒更添烦恼。我以为这才是作者下一网字的用意,换句话说,大家如此去体味才不辜负作者这个精妙的比拟!  这是说的词句的理解。下面再来简单地说说中心的概括,看法的剖析,内容、态度的评价,说白了,就是所写内容与情感的关系,这其中非常自然的包含了意象意境两个非常玄的定义。来看个例子。  例4、  09年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哪种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看清楚了吗?命题人要的是什么?带有全景评价式的概括 具体景物特点 试图表达的情感;换一种说法,意境 意象 情感。这是个看起来挺麻烦的问题,需要明确几个要素:第一,用来做考试试题的古诗歌基本上是一诗一情感,诗中所有内容都为这种情感的表达服务;第二,读者之所以能领会诗人的情感,重点是诗人选择的情感载体具备典型性,即情同此理,人同此心,绝大部分人此情此景都会有大致相同的共鸣;第三,读者要做特定背景下诗中人、事、物,形、色、声的再现。其实这里面已经包括了形象、意境的理解与鉴赏。这样,就能非常不错地达成命题人的需要,根据这个思路,再看上面例子的答案,就了解我此说不虚。  最后再来讲说方法的鉴赏。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手法的判断,二是成效的剖析。  例5、  09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些是明写,有些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剖析。(4分)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1)题命题人的暗示非常强,引导考生从虚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去认识景物描写,稍加想象就能顺利完成;(2)题是挺讨厌的一种提问方法,不少人面对如此的问题,不知从何谈起,这是常识结构不完备与运用常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针对性练习不到位导致的。你看,说到如何写景,你脑子里有哪些?有 特点意识吗?譬如季节、时间、气候、地域等等。有顺序意识吗?譬如时空的规律、时空规律的变式等等。有角度意思吗?譬如远近俯仰。有感官 意识吗?譬如视听嗅触等等。有动静意识吗,有虚实意识吗相同种类的问题有不少,这类常识假如有,如此的题目也就不难了。

热点专题

  • 2024年上海崇明高考考试录取时间及录取结果查看入口
  • 2025高考考试政治非选择题每天一练(4.17)
  •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考试考试概要——语文

[]2016年河南高考考试考

[]2024年福建厦门南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