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高中是生活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为了帮助大伙备战高考考试,记者整理了高中三年级历史要点:中国古时候选官规范,期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一.常识总结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看重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重视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根据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伴随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权势;扩大官吏来源;提升文化素质;加大中央集权。(积极推动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进步,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起名字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征: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紧急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进步。(消极用途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规范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打造起人才选拔规范。孝廉成为士医生做官的主要渠道。(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赖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总是不重视提升才能。而真的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非常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伴随世家大族的没落,依赖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没办法继续下去。(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健全了科举制。(5)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规范的一大进步。它把念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益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升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大了中央集权。③这一规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时候选官标准历程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进步变化的看法和辩证的办法看待中国古时候选官规范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状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用途都有非常大的变化。 3、热门冷点 1.中国古时候选官规范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考试的热门。 2.中国古时候选官规范的演变规律、不同年代不同选官规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考试的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