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考生选项多,专业覆盖八成
据上海本科高校专业(类)对首年新高考考试选考科目的需要,沪上近40所院校共设置具体专业或学科大类约1100个。其中,提出“考3门”科目需要的专业达280多个,容易见到的组合就是“理、化、生”这3门,涉及理学、工学、医学的200多个专业均可同意这一考科组合的考试报名。
有人说,21世纪是生命科技的世纪,大健康产业在中国风生水起,考科与专业冷热关系也因此变化。从具体各科目受高校的“欢迎程度”看,在所有专业(类)中,高校提出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有415个,占总数的37.9%;第二是化学,有337个,占30.7%;第三就是生物,有222个,占20.3%;而地理、历史、政治都在其后,分别为47个、41个、26个。以前是“少数派”的生物、地理,均在文理不分科条件下“变暖”了。上海教育考试院统计,论传统高考考试的专业覆盖面,选考理科的话,约可覆盖60%的专业门类;而在新高考考试“+3”后,考生物的考生,可选择的专业覆盖面达80%。
四大核心素养未提“常识”二字
生物学科专家们近日齐聚华东师范大学,解析今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高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怎么样在新课标背景下学会初中生物学。在专家看来,考试评级与课程标准是一脉相承的:课程达标更高,考评等级也更高,高水平的教、学、考总是超越单一的常识层面。
拥有60年历史的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的主编李宏庆介绍,2013年教育部就启动普高每个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其中《普高生物学课程标准》历时4年修订完成,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16个字:“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4个关键字中并没“常识”二字,更重点的字眼是“观念”“思维”“责任”等。
从课改到教改,再到招考改革,几大环节一直在动态调整中。人教社副总编赵占良透露,高中生物教程现在正在修改健全中。一般,关于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4种:捕食关系、角逐关系、寄生关系与共生关系,但在研讨中,有生态学家提出,有些物种还存在着一种原始合作关系。于是,教程撰写时采纳了这一建议,写入了第5种种间关系。他觉得,新的变化提示生物学教学是与时俱进的。
因果关系复杂,重在高阶思维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有两大突破。”作为国家新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之一,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胡兴昌说,除去凝练核心素养,另一项突破便是初次提出了学业水平(标准),明确学生完成学科学习后应达到的学科能力,其中包含“必须具备品格和重点能力”,这无疑也是学科考查重点。胡兴昌说,课标水平共分4个等级,以“生态系统平衡”为例,包括物质代谢、能量转化、物种演进等,高等级水平绝不是只考出“常识”,更要紧的是在常识基础上构建起生态平衡观念,并且可以以此解决实质问题。同时,“生态系统平衡”不局限于生物学,也涉及物理、化学、地理等其他学科。
赵占良觉得,从科学思维角度看,生物学与其他理科学科的比较优势在于高阶思维更多,如辩证思维、整体性思维与复杂性思维等。在生物学上,因果关系相当复杂:有时是一因多果,如药物不良反应;有时是一果多因,如身高决定论;有时还是多因多果,譬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各种原因和结果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关系。然而,有的考试试题,如食物链推导的问题,“甲—乙—丙”或“丙—乙—甲”之间都是单向箭头,“这显然是有碍科学思维发挥的反例,考生不可以这样简单而机械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