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省(区)纷纷发布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推行策略,宣布从2021年秋天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进入3+1+2的新高考考试模式,2024年起高考考试不分文理。
新高考考试3+1+2模式指的是,3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考试科目;1和2为选择性考试考哪几科,其中1是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2是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所有科目总分为750分。
伴随3+1+2新高考考试模式公布,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疑惑:这种模式优势在哪儿?学生不可以同时选择历史和物理吗?能把外语作为选科而不是必考科吗?学生只选了物理不选化掌握影响将来读理工科大学吗?分班和讲课如何进行?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同意澎湃新闻采访,一一作出解答。
澎湃新闻:为何第四批高考考试综合改革倾向于采取3+1+2的新高考考试模式?
储朝晖:3+1+2的新高考考试模式,事实上是从2014年浙江、上海启动试点以来,其他各省再跟进推行。得益于前面其他省份的经验和教训,相对来讲,这一轮的高考考试综合改革,新进入的这类省份,推进得愈加平稳。
澎湃新闻:这种模式优势在哪儿?比文理分科、3+3模式,改进在哪儿?依据是什么?
储朝晖:3+1+2模式跟3+3模式相比,主如果把后面的3进行了等级划分,1比后面的2网站权重分更高了。这个主如果针对浙江的试点当中出现不少考生弃考物理的问题,由于物理获得分数的困难程度相对较高。如此一改革,就使得更多考生可以选物理。而物理是整个偏向理工这些考生需要学的基础学科,假如没学习物理,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和进步都遭到限制。
澎湃新闻:有声音觉得,假如考生同时想选择历史和物理,那如何解决?为何物理和历史作为2的科目只能选择其一?
储朝晖:事实上,我一个人就是如此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我原来学的专业是物理,但我目前做的工作有不少是跟历史有关的。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应该是多样的,假如学生既想学习物理,也想学习历史,我感觉应该给如此一种选择。也就是,物理和历史应该成为一种组合,譬如说能否动态地选择,假如选择了物理,可以把历史作为后面两科之一。假如选择了历史,也可以把物理作为后面两科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考考试招生规范改革不是完成式,而是进行式的,需要不断地健全,至少能否对物理和历史进行动态组合,我感觉这可以尝试。每个地方假如有条件,或者可以从某个地方先进行实验探索,有了经验将来再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澎湃新闻:不少声音觉得,应该把外语也作为选科而不是必考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储朝晖:假如学生不学习英语了,那样这不止是缺少常识的问题,而是缺少一种视线、思维方法、文化,与缺少一种跟人类大部分人进行互通的工具,尤其是在一些科学的范围,不少尖端的科学文献,可能第一用英语的方法把它发表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简单的把英语教学看成学科教学的怎么看就是有局限的,不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仅仅看到短期当下几年的事,而没看到大家下一代要如何进步。
其实包含英语教学在内的各科教学都存在单一化问题,内容、方法、模式单一化。我理解教育本身是散步式的,所谓散步式的是每一个人自己找到兴趣点,找到我们的目的,依据我们的速度、体力、方法来走。而大家目前都变成是赛场上赛跑式的,同样一个起点,大伙沿着同样的跑道往前奔,最后在终点还要看哪个先到,哪个到的时间是多少,这才是当下大家英语教育教学遇见的突出问题。
澎湃新闻:多数理工科高校同时需要考生需要读物理和化学,但3+1+2的新高考考试模式赋予了学生更自由的选择,如此高初中生选科是否会存在盲目性,不利于将来大学升学?
储朝晖:高校有这种需要是基于后续的学科教学,假如学生没学科基础就很难学进来,这也给学生提供了选科的参考。整体来讲,在将来的进步当中,物理化学都是尤为重要的,有的地方的中考,把物理化学的分数减少,这是不理性的,应该尽快纠正。
澎湃新闻:新高考考试模式之下,学生选科是否会更倾向于跟以往的文理分科一样?
储朝晖:新高考考试模式之下,各地没了文理分科,但事实上依旧存在偏文和偏理的选科习惯。基于将来就业的需要,事实上一定是偏理科的人更多,偏文科的人更少。每一个学生还是要依据我们的优势来做选择,事实上也是社会需要的反映。
澎湃新闻:新高考考试模式的推行,分班和讲课会不会比以前复杂不少,需要防止什么问题?
储朝晖:相比于3+3模式,3+1+2模式的复杂性大大减少了,可操作性相对来讲更强,但我觉得它依旧只能是一个阶段的方法,将来伴随时间的推进、教育的进步,会再进一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