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考信息网 > 高考资讯 > 最新资讯

高中历史题中易错要点——各国经济体制的革新与调整

来源:www.ahtrwhcm.com 2025-07-28

最新资讯

  1.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的表现: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借助产品市场理念;后者借助国家干涉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方法方面来看,前者借助产品货币关系进步社会主义;后者使用国家干涉经济的手段进步资本主义。  2.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规范。  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经济,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大。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5.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倡导进步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主义倡导自由经营、自由角逐、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倡导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涉经济。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很手段,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不对的;新经济政策借助市场和产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渠道。  7.余粮采集制是适应战时需要而采取的很手段,但超越了生产力进步水平;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进步水平,遗憾的是非常快就被取消了;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进步水平,但手段不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进步。  8.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革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推动作用;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准时调整生产关系,该体制愈加妨碍生产力的进步。  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都排斥产品市场和价值规律有哪些用途,日益妨碍经济的进步;新经济政策则借助产品市场有哪些用途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步。  10.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舍弃社会主义规范。  1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业。  1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不过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规范的失败。

热点专题

  • 必学三第二单元要点汇总
  • 高中三年级历史: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 高中物理必学一要点汇总/易错点总结(一)

[]心理疾病专家建议:考

[]2024年北京东直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