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考信息网 > 高考资讯 > 最新资讯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要点汇总(六)

来源:www.cnkki.com 2025-08-15

最新资讯

  重点虚词

  1、于

  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到 移其民于河东

  比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跟、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以

  把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根据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由于 以五十步笑百步

  用 王好战,请以战喻

  3、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指常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标志

  4、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做的方法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缘由

  重点语句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省略句

  骐骥一跃,不可以(跃)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

  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哪个何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讲解了孟子的只有实行仁政,叫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施以儒家的教化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思想,并在一定量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劝学》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大家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如此才能增涨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过秦论》

  过秦意指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议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讲解我们的建议。过秦论意为指责秦(政治)过失的论文。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章,真正的目的在于劝谕西汉统治者以秦亡的教训为诫,对百姓实行仁政,给百姓以喘息之机,以求得经济进步,社会安定。

  《师说》

  本文是韩愈的一篇关键的教育理论着作,其主旨在论师,并不是讲道。本文吸收了儒家思想中有关师道问题的精华,并依据当时的形势,结合我们的认识,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确定师的定义,强调了老师的主导用途,明确提出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强调学必有师。这比前人说得更准确、更全方位;明确了择师的规范,倡导不耻相师,批判了不从师求学的恶劣风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种唯道是学的看法,也是对封建门第等级观念的一种批判。文章一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风尚;确定了正确的师与弟子的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师生关系相对论,客观、辩证地讲清了师生间应有些正常关系,冲破了儒家所宣扬的师道尊严的藩篱。韩愈敢于大胆地、旗帜鲜明地向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挑战,表现了他力挽颓风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见识。

  把握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

  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非常尽心了,可还是和邻国之政无大差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是为何呢?

  第二部分(2|4段),剖析民不加多是什么原因。这里主如果用比喻论证的办法。孟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立刻回答,而是投其所好地以打仗为例,引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让梁惠王回答。当梁惠王做出正确回答后,孟子顺势亮明了我们的看法: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三部分(5|7段),讲解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手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段),讲解王道之始的道理。这里运用了一个排比句,指出从农、鱼、林三个方面达到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地步就是王道之始;

  第二层(第6段),讲解王道之成的道理。依旧用了排比。

  第三层(第7段),讲解使民加多应有些态度。

  总之,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剖析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结构严谨的特征。

  《劝学》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1、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要紧意义应持的态度和办法。

  第一部分(1|2),论述学习的要紧意义。第一段,一句成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能已;第二段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检讨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部分(第3段),论述学习有哪些用途。作者先从正面讲解学习的显着成效,接着讲解好成效的获得是由于凭着外面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升自己。

  第三部分(第4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着重说明常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需要一心一意。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过秦论》

  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剖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1、秦王朝权势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拟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获得的成就。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

  2、秦王朝权势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含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状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权势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与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这个时期包含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只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反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少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

  第二部分(第5段),讲解秦王朝飞速灭亡是什么原因,可分两层。

  前一层剖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第一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由于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这样,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括着一个问题: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状况呢?留给下文解答。

  第二层照应全篇,总结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址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

  本文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从师原则,批判了当时士医生阶层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全文共四段,四个层次。

  第一段,以教师的要紧用途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医生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

热点专题

  • 2026高考考试政治文化部分易错点
  • DeepSeek剖析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考试内容
  • 2022黑龙江高考考试考生号查看系统入口

[]山西财经大学2021年普

[]2025北京北师大附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