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考信息网 > 中考资讯 > 备考 家长课堂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考试语文全国卷考试试题评析公布

来源:www.youxinmh.com 2023-06-07

家长课堂

智学网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获悉,2023年高考考试语文全国卷考试试题评析已公布,具体详细情况如下: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考试语文全国卷考试试题评析公布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4套高考考试语文试题。考试试题全方位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帮助拔尖革新人才培养。

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言情境中培根铸魂

考试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1高擎思想大旗,培根铸魂

考试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全国乙卷写作考试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中的两则材料,分别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共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的道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全国乙卷写作考试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

22.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需要写作。(60分)

吹灭其他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愈加光明;阻挡其他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假如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即使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常见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考虑。

需要: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能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两则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具备常见性。材料一可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人与人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两则材料并举,又构成对话关系。考试试题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考生写作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中的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天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文中强调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启发广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2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自信

考试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如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列举很多考古发现,剖析考古学对书写上古史的意义,引导考生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甲卷、乙卷文言文阅读考试试题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和《韩非子十过》,引导考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正不保守、尊古不复古。

新课标Ⅰ卷写作考试试题“故事的力量”,引导考生考虑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与讲好故事的要紧意义。什么是好故事、讲好什么故事、怎么样讲好故事,都是好的写作角度。考生可以写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也可以探讨怎么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新课标Ⅰ卷写作考试试题“故事的力量”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需要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大家更好地表达和交流,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联想和考虑?请写一篇文章。

需要: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能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弘扬劳动精神,育人育心

考试试题强调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引导考生尊重普通劳动者、结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如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反映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新高考考试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给儿子》中写道,青年经受劳动的洗礼,不只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

二应付变局、提高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

2023年语文考试试题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革新思维能力。

1考查逻辑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考试试题从能否形成看法、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如全国甲卷写作考试试题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给出明确看法,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看法、展开论证。

全国甲卷写作考试试题“人·技术·时间”

22.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需要写作。(60分)

大家因技术进步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联想与考虑?请写一篇文章。

需要: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能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考查形象思维,提高审美素养

考试试题甄选文学作品,带领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在阅读体验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我们的感受和考虑。如乙卷语用Ⅰ语料节选自汪曾祺的《两个老头》,考查考生通过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成效的能力。新课标Ⅱ卷古时候诗歌阅读考试试题使用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第16题需要考生考虑,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看法怎么样在诗中得到印证。

3考查科学思维,激起探究热情

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程度。考试试题通过文质兼美的科普文章激起考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主张科学思维。如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科普读物《树的秘密生命》和《深时之旅》,既重视打造热爱科学的环境,又引导学生在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作深入考虑。

三平稳布局、发展新局,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考试试题积极体现《普高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程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考试试题的革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升课堂水平、夯实常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

1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考试试题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考试试题材料摘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介绍了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一样的教学办法。第21题需要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解说办法,拟出解说要素。

2衔接统编教程,推进课堂改革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考试试题增强和统编教程的关联。关联统编教程中的学习任务,如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写作品短评思路的考试试题,指向统编语文教程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关联统编教程中的新增内容,如新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Ⅰ与教程中“家乡文化生活”“整本书阅读”单元关联;关联统编教程中的入门知识,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考试试题衔接教程内容;关联统编教程中的选篇,如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试题关联鲁迅《社戏》、沈从文《边城》等。

3革新命题形式,降低机械刷题

考试试题用了多种新题型,有效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4道写作考试试题各有特征,其中,新课标Ⅱ卷写作考试试题“青少年我们的空间”是一道读写结合的新题型。

新课标Ⅱ卷写作考试试题“青少年我们的空间”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需要写作。(60分)

本试题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日常,有时期望有一个我们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需要: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能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套文言文考试试题材料有单一文本,有复合文本。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预防考生借助方法作答。4套语用考试试题的形式和考试知识点各不相同,除传统的病句、成语、补写以外,还考查了评论、句式含义、表达成效等。

4尊重成长规律,鼓励个性进步

考试试题为考生提供展示个性、表达真情实感的空间,鼓励考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勇于表达自我。如新课标Ⅱ卷写作考试试题“青少年我们的空间”,贴近考生生活,与年轻人的成长息息有关,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展示我们的个性,体现对成长的考虑,也可以与爸爸妈妈师长对话。

2023年高考考试语文考试试题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常识基础,提升能力素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原文标题:权威发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考试语文全国卷考试试题评析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l_QsRCocL6mWBgjZ1Lmog

相关文章

热点专题

  • 2024年高考考试语文全国卷作文考试试题分析公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考试语文全国卷考试试题评析公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考试生物全国卷考试试题评析

[]2018年青海高考考试语

[]2018年新疆高考考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