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地理的感性常识和理性常识
理性常识
地理学科的理性常识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常识,是感性常识的抽象与概括。学好理性常识,也能够帮助记忆感性常识。
(1)地理定义
地理定义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常识。形成地理定义是学地理的中心环节。形成地理定义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定义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定义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围,比如河流是指陆地上循肯定路线常常流动的水体,反映的是河流的本质属性(不同于湖泊与海洋),是河流的内涵;其外延包含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依据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可以把定义分为以下三类。
①一般地理定义,它的外延非常广,不是专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类地理事物。如平原这一定义,不是指某个平原,而是指世界上所有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现的高原盆地、气温、充气压力、季风等,在经济地理中如重工业、消费城市、民族经济等都是一般地理定义。
②单独地理定义,是专指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独有些特质,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较小。如长江、黄河、北京、大行山等都是单独地理定义。
③集合地理定义,是指某一地理要点地区的特点,它的特质以区域类集而成。如中国气候、华南气候、中国少数民族、吉林农业等。
在学习定义时,应注意擅长借助逻辑推理缩小地理定义的外延,增加其内涵,或扩大定义外延,缩小其内涵,完成从一般地理定义到单独地理定义的过渡,或由单独地理定义到一般地理定义的过渡,学会地理定义的从属关系的演变联系。比如,从河流的一般定义出发,增加其内涵,河水能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属性就构成了外流河的定义,如此外延就缩小了,不包含内流地区的河流;若进一步增加其内涵,加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属性,其外延就又缩小了;若再加入入源地、流经路线。河口地址等具体属性,就可限定到长江等单独定义。相反,经过概括,由长江等降低其内涵,扩大外延,就可推移到秦岭一一淮河以南的河流外流河河流的有关定义。